溫度步進應力
溫度步進應力應該開始于環(huán)境溫度(20°C 到30°C);
溫度應力的步進最大為10°C。
累計時間最小為10分鐘,在溫度的設置點穩(wěn)定之后(是否穩(wěn)定由樣品的熱電偶響應來決定)。完整的功能性測試在累計過程或者在整個階段進行。
溫度步進應力應當持續(xù),直到樣本的性能極限被確認或者達到溫箱的最大溫度。
一旦功能極限被確認,溫度應力每次 10℃的增加過程應該繼續(xù)進行,除非已從功能極限到達破壞極限或者到達溫箱的極限。無論如何,在樣本沒有工作之后,在每個累計階段降低溫度應力(如返回到20℃或者20℃和應用極限之間的某個溫度)來確認樣本是否還能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快速溫變應力測試
最少應該進行5個溫度應力循環(huán),除非完成之前遇到破壞失效。溫變率按照可達到的最大溫變速率來進行。
溫度循環(huán)溫度范圍應該與在溫度步進應力中找出的溫度應用極限上限值和溫度性能極限的下限值的最小相差10°C。例如:如果溫度性能極限下限值被確定為-50°C,溫度性能極限上限值確定為100°C,那么溫度變化的范圍可以是-40°C 到90°C。
累計時間最小為5分鐘,在溫度的設置點穩(wěn)定之后(是否穩(wěn)定由樣品的熱電偶響應來決定)。累計時間可以增加,從而使得大部分器件的溫度至少達到溫度范圍的80%。
樣本的功能性測試應按照一個持續(xù)的基礎進行,直到貫穿于整個暴露的轉換部分,如果有可能的話,以確定是否存在熱變率敏感的問題。
振動應力測試
振動步進應力開始于箱子的設置點2 到5 Grms,頻率范圍推薦超過2Hz 到2000Hz或者更大的帶寬(推薦5 Grms)。振動應力的增量為2 到5 Grms之間(推薦5 Grms)并在完成累積階段進行功能性測試時。
在每個應力水平駐留時間最小為10分鐘。功能性測試應該在每一個10分鐘的累積結束后進行。因此在每個振動應力水平的累計時間可以用在樣本上完成的功能性測試循環(huán)次數(shù)來表示。要注意的是,推薦在整個階段實施功能性測試,無論如何在10分鐘的累計之后最低限度應進行測試。
振動步進應力應到持續(xù),直到達到樣本的功能極限被確認或者達到試驗箱的極限。
一旦功能性極限被確認,先前定義的振動應力增加的過程應當繼續(xù)進行,直到從功能性極限達到破壞極限或者達到試驗箱的最大值。無論如何,如果樣本不在工作了,可以降低振動應力到每個累積應力水平以便確認樣本是否還能工作??梢苑祷氐? Grms或者0 Grms和功能性極限之間。
復合環(huán)境應力測試
至少需要5個綜合環(huán)境應力循環(huán),除非在完成5個循環(huán)之前遇到破壞性失效。
復合環(huán)境應力試驗的溫度剖面應在溫度功能性極限之間循環(huán)。每個極限溫度的最小累積時間為10分鐘。
五個必需的循環(huán)的振動起始應力取決于在5個振動步進應力中的最大值的五分之一。在每個同時進行的溫度循環(huán)中,振動水平還是按照相同的數(shù)量逐步增強。因此,如果樣本在振動步進應力中經(jīng)歷了35 Grms的破壞極限,那么第一個綜合應力循環(huán)推薦的振動應力水平為7 Grms。振動水平在每完成一個溫度循環(huán)的同時增加7 Grms。循環(huán)1:7 Grms;循環(huán)2:14Grms ;循環(huán)3:21Grms;循環(huán)4:28Grms;循環(huán)5:35Grms。如果在振動步進應力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破壞極限,則按照達到的最大振動應力的五分之一進行。注意的是應當按照較小的開始振動應力和增幅水平。
高加速應力試驗結束后的測試
在完成暴露實效模式之后,HALT程序還應當繼續(xù)。下一個程序是確定為什么失效會發(fā)生和確定如何處理。這個過程包含了原因分析過程和糾正措施過程。工程師決定是否需要作出或者調整根據(jù)HALT試驗結果所采取的行動。
原因分析:HALT試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確定試驗過程中失效原因分析確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失效分析試驗室,不管是室內或者室外的。對某個具體失效的根本原由必須要深入透徹的了解。只有原因清楚的時候,相應的糾正措施才是有效。工程師來判定作出結論,評估是否應該采取糾正措施,是否所有的或者那些失效需要消除、弱化或者遺留。
原因分析過程必須被記錄,包括失效模式、準確的失效原因、如果不確定,那么疑似的原因。這些也應該包括失效分析試驗室的結果,如果可能的話,還包括在缺陷位置對應的破壞照片。
跟蹤所有過程、記錄和報告所有過程。
這個過程應該被確認,并進行所有的原因分析調查。這里面應該包含這樣的程序和報告結構:即對分析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進行評審和決定的權威性。
設備應該具備失效分析能力,或者可以利用一個外部的獨立的設備來完成這個職能。
失效原因分析應該在HALT試驗過程中就開始努力去了解失效模式,當功能性限制或者失效出現(xiàn)的時候。這樣可以在HALT試驗過程中對有限的樣本完成健壯。這將有利于樣本能夠承受更大的應力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潛在的失效模式。其他的一些方法也可以進行,比如說在更大的應力的時候將部件隔離進行研究。比如,取出試驗箱內較弱的器件,在試驗箱內連接樣本以維持系統(tǒng)的功能。
糾正措施:通過失效分析過程完全明了失效模式之后糾正措施就應當進行。公司應當對文檔,報告負責,如果需要的話,應該對在HALT中確認的所有設計和生產(chǎn)缺陷進行糾正。
糾正措施是和原因分析的概要和有相應的公司決策者評審的工作報告綁定在一起的, 這些包括應該包括成本評估,重新設計的理由;和評估產(chǎn)品設計極限的改進情況。基于對結果的評估,才能對是否完成設計更改或者遺留不做更改的結論。
工程師重新設計決定的決策過程應該被確定并且應該進行所有的糾正措施。這就應該包括對信息報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的進行評估的決策權威性和評審相關的程序和內容。
確認HALT: 當產(chǎn)品重新設計完成糾正措施之后,HALT過程就結束了。對產(chǎn)品設計和生產(chǎn)過程的改變適合HALT試驗對產(chǎn)品樣本所作的項目緊密聯(lián)系的。HALT試驗的目的就是評估糾正措施改變完成后的影響。是否提高或者消除了在以前HALT早期發(fā)現(xiàn)的缺陷,是否改變會帶來其他的一些新的問題。
文檔程序必須存在,以便建立一個標準,HALT實施的需要的確定的條件是什么。推薦確定的HALT在所有的項目上使用或者至少在重要的設計更改上使用。
HALT確認必須進行,因為其可以對所有的HALT過程的繼承性十分有益。無論如何, 一個調整了HALT也是可以接受的。HALT也可以使用2倍的步進環(huán)境應力增長或者更多的需要 注意的感興趣的應力水平。比如在早期HALT中樣本失效的應力水平。
HALT測試報告記錄是必須的,這能確認結果和提供類似結果的數(shù)據(jù)。這些報告應該采用相同的格式和風格,作為標準的HALT報告。
產(chǎn)品工程化更改:對正在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在產(chǎn)品進行完成最后的HALT進行設計更改的同時需要評估產(chǎn)品設計退化的可能性。推薦當對產(chǎn)品進行更改的時候,HALT應該進行以評估更改的效果,這個更改可能導致重新設計或者賣主的變化。
文檔程序(可能包括公司的產(chǎn)品更改命令)必須存在,以建立一個標準,確定什么樣的條件下需要驗證HALT。比如,在完成一個或者多個工程更改后,在完成主要子系統(tǒng)或者部件更改后。推薦所有的更改都應當進行驗證HALT或者至少應該在重要的工程更改后應當進行。
HALT應該周期性的進行,典型的是在每隔3到9個月。這可能沒有必要如果產(chǎn)品進行了HASS生產(chǎn)過程。